8月22日上午,由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承担建设的浙南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在温州海经区破土动工建设,标志着我省海洋渔业领域又一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落地生根。
点击播放视频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立军,温州海经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楠,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和海经区相关处室负责人及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项目管理单位等代表参加了开工奠基。
我省是渔业大省,2023年全省渔业总产值达到1375.3亿元,占大农业产值的1/3左右。因此,建设水产种质资源库势在必行。《浙江省现代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就提出要“加快推进省级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并提出了“一主库-三分库”结构布局。浙南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就是针对浙南海域、区域及生物资源特点构建的三分库之一。据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闫茂仓介绍,考虑到浙南浙北海域水温、盐度、饵料生物种类与丰度、岸线地质条件差异等因素,经过多轮研讨论证,确定在温州海经区建设浙南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
项目占地15.1亩,总体建筑面积14446.05平方米,概总投资为6757万元,将建设海洋生物基因库、细胞库、微生物库、群体库及活体备份库五部分,主要承担保种制种、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开放共享、示范推广等功能,入库的种质资源将涵盖在浙南地区有产业支撑的海洋生物及有浙江特色和开发利用价值的海洋生物的基因、细胞、标本和活体等。
建设该项目是我省振兴海洋种业、保护海洋渔业“芯片”的关键基础性工作,是我省乃至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浙江海洋渔业养殖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海洋渔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项目预计2025年建成,通过该项目建设,可收集和保存活体海洋生物资源及遗传物质,物质支撑海洋种业创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挖掘利用种质资源,促进农(渔)民增产增收,为我省的海洋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先行贡献科技力量。
近年来,温州海经区持续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环境,推进海洋经济生态化、高科技化,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浙南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的开工建设对海经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丁文勇 黄茜琪/文 刘言勇/摄影 林立峰/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