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天,温州在灵昆岛和洞头霓屿岛之间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半岛工程启动。自此,温州打破土地制约,阔步迈向“东海时代”。
2006年4月,连接灵昆岛与洞头的温州半岛工程建成通车。这条长14多公里的跨海大桥的贯通,拉开了温州向海征程的大幕。
二十年,时光荏苒,一座高楼林立、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从一道堤到一座城,从一张蓝图到产业集聚,再到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温州向海图强主平台不断进阶。
瓯江新城 海经高歌
面向海洋,一座年轻的城市,正迎着时代的浪潮,踏浪前行,“产业勃发,交通畅达,生态宜居”。可以说,温州以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规划着这座海上新城,实现城市能级和中心城区首位度的“双提升”。
2022年2月24日,中国共产党温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全文正式对外发布。作为引领今后五年温州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正式官宣以瓯江作为发展主轴线,在两岸形成“拥江发展”之势,自西向东推进,打造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
浙江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温州海经区”),地处瓯江流经东海的重要节点,也是温州主城发展的重中之重。沿着“八八战略”的指引,2006年4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半岛工程正式通车时专门发来贺电,向温州提出了“建设大港口、大产业、大都市”的指示要求,温州海经区加快打造产业新城、活力新城、品质新城。当前海经区已初具规模,形成“重大战略叠加、空间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便捷、生态环境优美、城市配套完善、营商环境优质高效、招大引强态势良好”等七大优势。这片瓯江上的“大湾区”,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温州城市向东面海发展。
精工引擎 产业荟萃
温州海经区规划面积13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一期27平方公里已全面开发利用并初具新城形象;浅滩二期约20平方公里于2021年8月完成备案,项目用海陆续获批,正在同步开展项目招引及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落地、创新创业提供更多可能。
在海经区这片热土上,正全力打造“湾区智创城·海上新温州”。已形成发展大厦总部经济圈,温州综合保税区,温医附二院瓯江口院区、温州外国语学校、瓯江口光华学校等配套资源。同时,安心公寓、新灵景园等一批保障房同步落地,极大增强了区域竞争力,人气商气集聚。
陈伟标 摄
健全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一站式”服务体系,构建海洋特色产业发展新集群。目前,区内已入驻亿元以上项目超百个,金风海上风电、宏丰铜箔等一批链主项目,机器人产业园等一批新技术、新经济项目,为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基础。定位海洋强区、产业立区、平台兴区、创新活区,形成推动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陆港空运 全球同频
区位的优势,决定了海经区发展的前景。形成330国道、228国道、沈海高速复线、轨道交通S1线、S2线“五线”交互贯穿的对外交通网络,将有效促进区域内外的互联互通,强化区域融合发展,推动温州向更高城市能级稳健迈进。
不仅如此,海经区南邻龙湾国际机场和规划中的温州高铁东站,东接状元岙深水港区,已实现5分钟上高速、10分钟到机场、20分钟进港口,形成了“铁、公、机、港”全方位、立体型、枢纽型的大交通格局。
聚焦海经 向新转型
位于海经区浅滩二期,总投资约62亿元的“千亩百亿”新型产业平台——海经区新型产业园于2024年3月8日开工建设,通过“大配套,微循环”的总体布局,秉承“绿色零碳”的设计原则,营造“独门独院”的生产环境,塑造“未来工业社区”。
这是专为中小型企业持续发展的破题之举,也是海经区向外展示产业的重要窗口和平台,重塑温州电气、汽摩配、泵阀、鞋业和服装等5大传统优势产业,布局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和新材料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温州打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全力赋能!(陈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