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贯彻“强城行动”的时代担当,温州海经区将优化营商环境融入抓招商、促投资、兴产业全过程,积极打造政务服务优、产业生态好、企业获得感强的产业平台。
温州海经区组宣部联合温州晚报、海经区企业家协会推出“强城行动·看海经”——“温暖营商”系列报道,走进海经区各大企业,挖掘企业优势、潜力、亮点,深层次、全领域展示企业形象,展示海经区经济实力、区域平台优势和党建引领下蓬勃发展的动力,进一步打响“温暖营商”品牌,助推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点击播放视频
从没有“根据地”到厂区不断扩大;从生产到自主研发做标准“制定者”;从传统产能到投资新能源助力碳中和,作为第一家入驻海经区的企业,中国·一能电气有限公司与这方土地“同频共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蝶变。
抢占新能源赛道 为企业节能降耗
在中国·一能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能”)的研发中心,记者见到了董事长林晓武忙碌的身影。林晓武是乐清白象人,大学毕业后放弃了“铁饭碗”选择创业。在国家电网改造的大背景下,林晓武抓住机遇开始大力进军电气实业。
目前,中国·一能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一级物资优质供应商单位。“我们紧盯产品的质量,也注重智能开发与创新。”在产品研发方面,中国·一能不断发力,每年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产品面世。“山区信号受影响较大,我们研发了一款装在铁塔上的通讯装置,增强用电数据的传输质量和速度,助力山区电力大数据的可视化。”
在研发中心的门口,停放着一辆二轮的消防摩托车,这是中国·一能的“跨界”。为响应国家消防微型站的推广应用,从2012年起,中国·一能突破传统,新增消防摩托车的研发和投产。如今这款智能多功能消防摩托车已迭代升级多次。
对于中国·一能如何高质量发展,林晓武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其实早在2018年、2019年,国家对新型电力能源还在概念萌芽阶段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将其纳入了新增申报的建设项目。”公司成立十多年来,中国·一能一直关注新能源和碳达峰、碳中和项目,提升储能电池系统研发和制造能力。目前已投资建设工商业储能项目200兆瓦,试行500兆瓦,“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更多企业节能降耗,为实施碳中和助力。”林晓武说。
两个“五年计划” 实现“从无到有”
中国·一能成立于2010年。2012年,因考虑到温州有着更好的电气产业链,林晓武回到了家乡。“在温州没有‘根据地’,但又着急生产。”林晓武说,得知海经区有地可用后,他迅速做了抉择,就在这里办厂。“不到一年时间,我们就投产了,边生产边建设。”
如今,一能电气拥有7万多平方米的智能高标准绿色厂房,还引领着行业电气产品的规范化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一能电气成为国家电网计量中心电能计量箱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国家DLT825-2002电能计量装置安装接线规则起草单位,国家电网高压开关柜标准化起草单位,一二次设备融合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组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园区能源互联网协同运行技术导则》(充电桩、光伏、储能)标准起草单位之一,中电联、全国输配电技术协作网专家单位等。
林晓武曾给自己定下了两个目标,第一个五年,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第二个五年,成为国家电网行业的领军企业。“现在来看,基本都实现了。”未来五年,中国•一能将在新型能源新质电力上做更大的谋划。
林晓武一直保存着2012年企业开建时拍摄的照片
说起在海经区的十来年,林晓武感慨万千,中国·一能是第一家入驻海经区的企业,也是这里第一家投产、第一家纳税的企业。“得益于海经区管委会对企业的重视和支持,创造了一个务实高效的营商环境,我在这里实现了‘从无到有’。同时,我也深切感受着这方土地,从最初的荒地一步步发展变化,成为了如今的‘海上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