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15119/2023-00269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
成文日期 | 2023-03-2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海经区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实施“产城双千亿”工程和稳进提质十大攻坚行动,奋战奋进、破难攻坚,有效推进海经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促发展、保安全,实现两手抓、两战赢。一是经济运行稳健良好。紧抓项目管理、企业培育、潜力挖掘,推动投资、工业、科技、消费、外贸等各项指标全面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5.78亿元,同比增长5.2%;规上工业增加值19.34亿元,同比增长20.1%;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1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6%。二是精准有效抓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建立常态化“一办七专班”和应急“四组七队”两套组织架构,健全“平战结合、快速转换”各项工作机制。抓基建,完成健康驿站、温医大附二医瓯江口院区发热门诊建设,以“海经区速度”筑牢疫情防控基底,成功经受住8.12涉省外航班疫情、11.18灵昆高速卡口疫情等多次实战考验,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三是毫不放松保安全。深入推进除险保安,统筹安全生产、防汛防台、信访维稳、城乡自建房等专项行动,今年政治敏感事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命案和群体性事件、安全生产亡人事故零发生,道路交通领域事故数、亡人数双双下降,政治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平稳。
(二)抓项目、强帮扶,产业质量持续攀升。一是招大引强实现突破。坚持谋大招强主题主线,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个,其中500强项目3个。开工金风海上风电项目,示范带动3个风电产业链配套项目拟落地,加速抢占全市新能源产业赛道。二是助企纾困稳中有为。出台房地产“刚性”政策,撬动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创新房地产预售资金监管方式,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深化企业问题化解,落实好省市减负降本各项政策,惠企政策覆盖更多主体,市场主体达5104家、增长6.57%。三是企业培育取得成效。深入开展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三星级小微园等实现零的突破,低效企业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抓科创、聚人才,发展动能加速积蓄。全力打好高能级平台建设、大集群孵化、人才引育组合拳,做强增长主引擎。成功获批创建省级高新区,摘得全省首个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金字招牌”。一是科创平台推进有力。科创平台提质拓面,天大研究院入驻科研项目28个,2个项目实现成果转化;成功举办风电论坛,挂牌设立温州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研发中心。大孵化集群稳步建设。新增孵化场地9.03万方,创成市级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2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二是产业平台加速创建。在省级高新园区成功获建的基础上,聚焦重点指标,高位谋划前期,开展发展规划编制、专项政策制定等工作。抓双招双引,瓯锟项目入选市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温州宏丰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张舟磊团队入选市高水平创新团队,人才支撑不断增强。
(四)抓平台、干交通,开放格局加快形成。一是对外开放扎实推进。综保区获批省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重点进口平台,综保二期围网完成市级预验收,检测中心、跨境直销中心建成投用,进入提质进阶新阶段。全市首单跨境电商9710出口、9610+0110跨界拼箱出口业务顺利开通,集拼模式获市领导批示肯定。全年进出口额和跨境电商销售额、订单量分别增长145.6%、101%、112%。二是交通网络加速成型。倾力打造东部交通枢纽,北口大桥、228国道灵昆段建成通车,77省道延伸线建设完成,市域铁路S2线主线轨道全面贯通;开工灵昆作业区24-28#通用泊位码头,沈海高速复线昆东路提档加速,多元立体交通网络逐步成型。
(五)抓开发,促民生,共富基底不断夯实。一是三大片区开发全面铺开。持续实施“东拓西优中提升”战略,浅滩二期完成用海报批4008亩,安澜海堤、“三横三纵”道路进场施工,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成形。浅滩一期品质提升再加速,新区农贸市场、集装箱“夜市”建成投用,光华双语等3所学校建成投用,外国语学校等2所学校民转公工作稳健完成;道尔顿公立学校、灵昆二乙医院加速推进,谋划推进新区医院二期、瓯江口普通高中前期工作,群众就医就学更加便利。灵昆片区开发项目正式进场施工,高位谋划“一心两翼”TOD项目,迈出了打造生态低碳美丽城镇的步伐。二是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实施42件民生实事项目,新增省级绿道11.2公里、水上碧道5.3公里,拓展停车位1379个,王相未来社区列入省级试点,城乡风貌逐步提升。聚焦全市“百亿强村”,奋力推进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周宅三产返回安置项目、海思村康体中心项目有序推进,村集体经济收入、经营性收入分别增长17.16%、30.54%。三是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圆满完成文明城市创建,美丽河湖完成创建,省级绿岛、水上碧道超额完成任务。统筹推进“污水零直排”、新区西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域水生态环境治理,碧道、碧水全面升级,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六)强基础、抓整改,管党治党从严从实。一是稳妥推进体制改革。以“大稳定小调整”主基调,全面落实机构改革方案,正式挂牌温州海经区,启动管委会内设部门改革,同步加快并理顺托管街道部分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海经区公安分局顺利挂牌,配强班子和辅警力量,有效强化公安职能。挂牌市监海经分局,昆鹏街道实体化运行,织密全科网格、探索扁平化管理模式。二是持续深化基层党建。全方位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调研、一次贺信”精神,深入学、广泛学,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全域推进“共享社·幸福里”建设,开展活动74场次;广泛开展“党群连心·我为群众办实事”等系列活动,为群众解决问题185件,织密“党群联心、分组包户”工作体系,构建党建统领社区治理新模式。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开展工程招投标、执法领域专项整治,创新招投标监管体制,受到全市推广学习;完善渣土领域工作体系,清廉海经区建设取得成果。三是高标开展专项整改。统筹抓好省审计、省委巡视、市县“三全”专项行动问题整改,省经责审计问题整改稳步推进,推动实现问题整改、制度机制完善、治理效能提升有机贯通。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海经区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紧跟省市决策部署,坚定扛起海洋强区战略使命,在经济发展上争先进位、在招商引资上争先突破、在城市建设上争当标杆,推动经济社会稳健发展,更好更快提升产业平台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度。
(一)坚持招大引强和要素供给“双轮驱动”,增强区域发展动能。一是全力推进招商引资。锚定三大主导产业,以省市县长项目、省4+1项目为主抓手,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紧盯风电等产业新赛道,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个,其中10亿元以上3个,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二是全力推进工业提质发展。深化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探索“签约即落地、落地即开工、开工快投产”的建设机制,助力区内项目建设“加速跑”。全力推进续建项目建设,确保机器人产业园、维益宏基、永安机械等13个在建项目竣工投用。以机器人产业园、台商科创园“三园”竣工投用为契机,健全项目招引、推进、退出机制,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抱团”成长。谋划落地千亩工业综合体,打造区内首个新型产业园。实施企业主体培育、增资扩产和用地转型“三大工程”,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三是全力强化要素保障。用好省“集中论证、分块出让”用海报批绿色通道,力争完成用海报批5000亩。科学有序组织明年地块出让,组建产业基金培育扶持企业。积极培植财源,探索实施融资畅通机制,扩大资金来源渠道。紧抓政策窗口期,做好用好专项债、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各项要素保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创新引领和对外开放“双轨并进”,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是深化高新区建设。锚定省级高新区发展质量,深入实施高能级平台提能造峰、大孵化集群建设、企业主体培育三大组合拳。抓好天大、海上风电研发中心等平台建设和产业转化;创成1家省级孵化器和省级众创空间。抓好科创主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二是推进大开放。充分发挥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战略叠加优势,深化建设省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重点进口平台,实现综保区二期封关验收,五大配套基本建成,引进项目10个以上,力争进出口额突破90亿元,进入全国90强,同步推动贸易服务型产业功能区建设,打造温州外向型经济协同发展新格局。三是打造大交通。提速“六横五纵一环”交通网布局,提速24~28#通用泊位工程、推进温州海洋保障基地项目配套码头工程建设,实现S2线建成通车,进一步织密交通路网。
(三)坚持城市品质和民生保障“双管齐下”,不断提升城市能级。一是提升城市功能。围绕浅滩二期全线发力基础设施、产业导入,掀起开发建设热潮。围绕新区一期,全面提升配套,打造城市形象“主窗口”。围绕灵昆重点区域,以灵昆片区“一心两翼”TOD为先行区,推进区域拆迁和片区开发双线并进。强化规划引领、系统重塑,一体化优化三大片区发展,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二是持续改善民生。以办好2023年度“十大民生实事”为抓手,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事业,提速建设道尔顿学校、灵昆二乙医院,力争瓯江口普通高中、新区医院二期、昆鹏街道市民中心(含社区医院)开工。三是激活消费动能。加快温州国际博览中心这一城市地标打造,激发“综保消费+文旅消费+会展消费”活力。做大综保跨境商品直销中心,谋划落地一批文旅商业项目,引入知名品牌首店入驻,以政策撬动总部企业入驻发展,构建免税、文旅、休闲等多场景新消费体系。
(四)坚持党建统领和队伍建设“双重保障”,全力保障发展基础。一是筑根基。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开展好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海经区二十周年系列活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二是促变革。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根本,引领组织队伍重塑。完成机构改革,深化“管委会+国企”机制,选优配强各部门班子干部,协调明确托管街道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覆盖清单,打造一支变革性组织。三是建品牌。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纵深推进“共享社·幸福里”创建,加快打造国企党建品牌,实现两新党建全域建强整体跃升。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四是保安全。抓牢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信访维稳,以城市大脑、城运中心“一网统管”等应用推进基层智治。